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罗庄村,有一段跨越两代人的修路传奇,被村民们口口相传。这段传奇的主人公,是67岁的老村民李生,他用一把铁锹、一辆三轮车,在乡间土路上铺就了一条温暖人心的“民生路”。
退休老党员的桑梓情怀
罗庄村地处温泉镇偏东南,过去,这里的交通条件极为恶劣。每逢雨季,泥泞的道路让人难以行走,孩子们上学需要家长背着蹚水,农用三轮车也常常陷在坑洼中动弹不得。1987年,退休老党员李太泽看到这一幕,毅然决定义务修路。他扛起铁锨、背起背篓,踏上了这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
李太泽的修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89年汛期,一场暴雨冲毁了村子通往镇里的主干道,路基塌陷形成深沟,过往车辆被困。面对困境,李太泽心急如焚,他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却佩服的举动——拆毁自家院墙,用青砖石块紧急封堵豁口。随后,他又往返集镇数十趟,肩挑背扛运来砂石填补路基。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李太泽用坏了12把铁锹、背烂了15个背篓,但他从未放弃。他的身影成为罗庄村的“活路标”,也深深影响了侄子李生。
从独轮车到三轮车的廿八载坚守
1997年,李太泽临终前紧握着李生的手,嘱托他:“路要是坏了,你得接着修。”这句嘱托,成为李生余生的“军令状”。从此,李生接过伯父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坚守在修路的道路上。
李生的修路之路同样充满艰辛。他每天推着满载石料的三轮车在乡间小道上缓缓前行,铁锹与碎石碰撞的声响,如同岁月的节拍,诉说着他的坚持与执着。雨季时,山洪冲刷着路面,李生用泥土填坑,却屡填屡冲。他改用独轮车推来废弃水泥块、碎砖头,每天往返数十趟,肩膀磨出了茧,手掌裂出了血口。2005年,他咬咬牙花1000元买下一辆二手汽油三轮车,这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成为他的“战友”。
每逢集镇日,李生都会直奔大理石厂废料堆、建筑垃圾场,捡拾碎砖、石块、混凝土残渣。妻子叮嘱他顺路买化肥、蔬菜,他却总把车厢塞得满满当当。有一次,他拉回半车碎瓷砖,妻子以为是废品,他却说:“这玩意儿耐磨,垫在坑底好用。”妻子哭笑不得,却也渐渐理解了丈夫的“执念”。
一个人到一群人的温暖接力
李生的坚持,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乡邻的心。越来越多村民加入修路队伍,他们有的主动将工地剩余的混凝土碎块运到指定地点,有的帮忙分拣石料,还有的自发组建“护路志愿队”,每逢暴雨后便跟着李生排查险情。李生的修路行动,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的温暖接力。
28年间,李生修了多少条路、填了多少个坑,他自己也记不清。但村民们心里有本账:通往田间的3条生产路不再积水,村口的“肠梗阻”路段拓宽成双向道,就连连通邻村的无名小路,也被他默默修补平整。当车轮碾过平整的路面,当脚步踏在坚实的路基上,罗庄村的村民们知道,这条由两代人汗水铺就的“民心路”,终将通向更美好的远方。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罗庄村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近年来,村里新建改建道路约4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灯50余盏,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然而,对于李生来说,修路依然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被问及何时“退休”,他望着远处延伸的村道,目光温和而坚定:“大伯走的时候说,路通了,人心就通了。只要我还能动,这条路就会一直走下去。”
通讯员 蔡书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