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到来之际,4月24日,“健康中国家,疫苗护万家”江苏站科普活动在南京举行。江苏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汪志国、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疼痛科主任孙岩军、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央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刘峰出席,聚焦预防接种、医防融合构建“社区-家庭”疫苗守护圈等展开深入交流。
如今,江苏正以智慧化、精准化、便民化为突破口,构建覆盖城乡、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免疫防护网。汪志国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探索创新,联动社区、疾控、医院等多方单位一起,通过智慧化、多元化等信息服务和科普宣传,不仅提升了疫苗接种的服务质量、接种便利性。同时,也帮助我们的居民朋友对疫苗接种有了全新的认知。此外,江苏也在多市开设了预防接种评估咨询门诊,为一些特殊健康状况人群提供科学而安全的接种建议,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希望聚焦江苏居民实际的疾病预防需求,打造更接地气,更贴民生的疾病预防接种服务体系,共同推动地方形成成人预防服务新范式,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进一步加强中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切实提高常见感染性疾病(如带状疱疹、流感和肺炎球菌性疾病)疫苗接种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全面提升预防接种服务质量。”

别让神经痛毁掉广场舞,远离带状疱疹积极预防是关键
在人口老龄化与慢性病防控的双重健康挑战下,疫苗不仅是儿童健康的盾牌,更是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抵御疾病侵袭的重要防线。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中老年人生理代谢功能和免疫机能逐渐衰减,且常可能同时存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罹患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炎球菌性疾病、带状疱疹)的风险增加。这些疾病不仅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更会加剧医疗资源紧张,加重家庭照护负担和经济压力。
以带状疱疹为例,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常伴有神经痛。人群普遍存在患带状疱疹的可能性,超过90%的成人体内潜伏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数据显示,大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年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患病,病情也更严重。
带状疱疹的疼痛可贯穿病程全过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与年轻的带状疱疹患者相比,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更容易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持续时间更长、更严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疼痛科主任孙岩军表示:“带状疱疹是一个难治性的疾病,很多人得了之后疼痛如针扎、电击。一位老爷子多年前患带状疱疹,经治疗后皮疹消退,皮肤疼痛却愈发严重,加量服用止疼药也无效,胸前的皮肤碰都不能碰,衣服碰上去都疼得要命,电风扇吹上去都疼得要命,两年多备受折磨。还有一位在三叉神经部位得带状疱疹的患者,已经严重到影响眼睛,检查时视力严重下降,要知道最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失明。这类患者,我们除了帮助他做好带状疱疹的治疗,尽早远离疼痛回归到正常生活以外,也想借此呼吁大家,一旦胸腰部发生刀割样、针刺样的疼痛,一定要尽早来医院做规范诊疗。当然,我们更希望,50岁以上的易发人群一定要有主动健康的意识,关注到自身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别让神经痛毁掉广场舞,从而更好地享受健康生活。”

带状疱疹目前多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提前预防远比发病后治疗更能守护健康!其中,接种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一种有效方式,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基础抵抗力、清淡饮食、适度锻炼等来预防带状疱疹。
减少中老年人多病共存风险,需要做好慢性病和带状疱疹的双重防护
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中老年人更是慢性病的高发群体。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43%有多病共存(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由于长期处于疾病状态,慢性病患者的身体机能、自身免疫系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使病毒有机可乘。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更要警惕带状疱疹的发生。由于免疫力的下降,这类人群更容易叠加感染带状疱疹。有数据显示,与一般人群相比,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风险增加39%,糖尿病患者感染该疾病的风险增加26%。一旦感染,不仅会导致疾病管理和治疗成本增加,相比一般人群疼痛程度更强,对生活质量影响更严重且持久。
孙岩军表示:“我国老年人多病共存的风险很高,特别是一些本身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容易罹患带状疱疹,患病后危害也更加明显。以心血管疾病为例,部分患者叠加带状疱疹后可能发生一些出血性改变,加重病情。我在门诊时经常给患者说,不要认为自己的抵抗力强,能够扛得住病毒的感染,扛得住老年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侵袭。我特别建议,像心血管疾病这样的慢性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关注自身健康的状况,不能忽视像带状疱疹这种感染性疾病的侵袭。预防远胜于治疗,积极行动很关键。目前,像带状疱疹也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尽早预防,避免‘缠腰痛’的发生。”
社区是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积极构建社区-家庭免疫圈
预防接种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而社区是疾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是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创新成人预防接种服务体系,基层智慧是关键。刘峰表示:“随着老年人预防接种意识的逐步增强,到社区接种疫苗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为了更好地做好便民服务,进一步优化不同人群的接种体验,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就是增加成人疫苗门诊接种时间。比如,我们预防接种门诊周一至周六,方便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人来接种疫苗。我们会根据每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会在不同时间段设定一个相应的疫苗接种专场,比如说流感专场,老年人专场、慢性病人群专场等。另外我们家庭医生团队会定期到各个居委会、小区发放宣传手册、进行科普讲座等来积极宣传相关疾病预防和疫苗知识。未来,社区将在优化流程、强化宣教的基础上,持续提升中老年人预防意识和疫苗认知,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支点的‘免疫守护圈’。”

社区是“健康家庭建设、促使成人预防接种”行动的“重要支点”。在疾病预防方面,社区能够做到快速响应、精准干预。刘峰表示:“需要鼓励医生在日常的看诊中,一方面要针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也要对重点人群有其他高危风险的疾病进行预防知识讲解,并给予重点高危人群开具成人疫苗处方建议,将疾病预防融入日常的慢病诊疗和管理中。此外,也需要他们针对患者预防接种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说明,例如,哪些人可以接种,什么年龄可以接种,接种前后需要注意什么等做好耐心解答,并给出科学告知。其中,特别要强调,中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的群体,如处于疾病稳定期,可通过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来降低罹患带状疱疹疾病的风险。接种疫苗前可就疫苗的保护效果、保护时长、接种禁忌、安全性等信息咨询专业医生,进行科学接种。此外也需要关注禁忌证。例如,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彦 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