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担责方敢担当
互联网是一面大镜子,照见真善美,也照见假恶丑。怕举报、更怕通报就是有些人对互联网时代的过敏反应。而每一次的雷霆查处与通报好似一声惊雷,产生令人不寒而栗的震慑,那就是怕犯事,怕追责,怕问责。
怕追责,怕问责,最好的应对之策是不犯事不出事。不犯事不出事的应对之策是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有一些人,他们自身或许并没有什么问题,也很谨慎,也怕担责,他们的做法是一闭嘴,不表态,不承诺,不多说一句话;二摊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凡事不接手,以为无事一身轻松,一身清白;三耸肩,不肯挑担子,实际上就是软肩胛,通过推诿而推责,不肯承担任何责任。
通过推卸责任来逃避问责,一旦蔓延,那么谁来履职尽职?试想,在做好事之前都要想一想好事会不会变成麻烦事,见义勇为前都要想一想这样做会不会被讹而“三思后行”,那么社会上谁来见义勇为,谁来主持公道?“别来找我,与我无关!”这种被一些人视作屡试不爽的“免责盾牌”如果真能保护自己,那么伤害的一定是责任担当的根基。唤醒责任意识,挑起担当大任,需要“三层破解”。
为担责者担责,解其束手束脚之困。当医生因畏惧不可测的纠纷而过度依赖免责条款,当教师因害怕家长兴师问罪而不敢严格要求学生——这背后是曾经的担责者孤军奋战遇到过的窘境。使敢负责任者无所畏惧,背后一定是“为担责者担责”的信心背书。管理部门如何为敢于担责者在正当担责中免责?在舆论风暴与无端指责中为担责者筑起“防火墙”,该出面时就出面,该挺立的就挺立,不退缩;在担责者“压力山大”、心情沉重时为他们拧开“减压阀”,该安慰的就安慰,该表态时就表态,不躲避。即便担责任被误会受委屈,但是有领导有组织为自己出面分担,也无怨无悔。
为担当者担当,除其后顾之忧之忧。人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让好心人不再寒心,让好人扬眉吐气,就必须理直气壮地为担当者担当。消除“推个干净”的担责忧虑,就要举起“你做得对”的免责律条,以此为担当者担当的后援支持。最根本的是以制度文化支撑。清晰划定权责边界,使其行有所依;科学评估责任分担,使其心有所安;社会舆论明辨是非,使其心中坦然。在见义勇为褒奖中尤其要旗帜鲜明地表扬奖励那些挺身而出勇于担当者。当探索者确信身后非悬崖峭壁,而是坚实后盾,“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方能沛然充盈。
为试错者容错,倡其先行先试之勇。改革创新就犹如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去戳破一个小窟窿。戳对了,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戳错了,就是雪拥蓝关马不前。为试错者容错,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勇于改革者的鼓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不试不闯根本不行,先行先试确有风险,唯有明确区分探索性失误与原则性错误,为那些出于公心、符合程序、未谋私利的先行者卸下“怕问责、怕追责”的枷锁,方能激发“大胆试、大胆闯”的锐气。给先行者的容错空间和免责保护,比改革者更需要勇气和担当,但这正是披荆斩棘改革的推进器、破茧成蝶创新的孵化器。(周竹生)
责任编辑:王含